徽州丧葬风俗调查研究(4)-婺源岁月-婺源自助游
您当前位置:婺源自助游 >> 婺源故事 >> 婺源岁月 >> 浏览文章

徽州丧葬风俗调查研究(4)

徽州丧葬风俗调查研究(4)20127826465069

作者:徽州小骆驼2018-10-07 21:02:58 文章被浏览:文章来源:故园徽州网

    其次,影响一个地区风俗文化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还有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盛行在徽州的儒学思想成为徽州丧葬风俗形成与发展的本源。孔子说过:“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此殷之丧拜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三年之丧,吾从其至者。”由此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丧葬制度的。

   作为程朱理学发源地的徽州号称东南邹鲁,可见此地“理学”之风盛行。据雍正帝《程朱里志》记载:“程朱之学,大明于天下,天下之学,宫莫不崇祀之,则独吾歙。……朱学原本二程,二程与朱之所自出,其先世皆有歙黄墩徙,故称程朱里。”特别是朱熹的思想,对徽州的影响颇深。朱熹从师李侗,又接受了程颐的思想,而后加以发挥,建立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他融汇道家和禅学思想,而开创了中国的经典理学。而作为徽州人的朱熹,他的思想在徽州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与推广,也逐渐发展为徽州地区正统的学术思想。因此,可以说徽州地区的丧葬文化也渗透着程朱理学的元素,必然深受其影响。正如《茗洲吴氏家典》中云:“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宜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传子若孙也。”朱子思想、程朱理学是惠州成为儒家思想等思想的融汇沉淀区,使封建化程度尤为严重。因此,徽州的丧葬制度到今天还在徽州的部分地区得以完整保留。

   再者,繁琐考究的丧葬仪式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作为基础,而这就不得不归功于曾闻名全国的徽商。徽州地区介于万山丛中,山多田少,加之土地贫瘠,造成了“即富者无可耕其田”的局面。故此,当地所需粮食皆“仰四方之米”,特别是到了唐宋以后,“黄巢之乱”和“靖康之难”更是连续促成了徽州地区的移民高峰,以当时徽州的耕地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徽民们非经营四方,绝无良策。于是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又因徽州本土经济结构和一新安江为主干流的便利交通,徽商在南宋开始形成,并很快壮大力量,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名的儒商群体,其“贾而好孺”也是蜚声全国。徽商在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之后,往往都是扩大再生产、赈灾救济、满足消费、招揽文士等。崇尚儒学的徽商一直都讲孝道、重礼节,封建文化气氛较为浓厚。这也是徽州丧葬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殷实的经济基础也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条件。

   最后,徽州地区丧葬文化繁荣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那就是大量的移民。由于徽州地理环境优越,发生于两晋之间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两宋之间“靖康之乱”等战乱,致使大量流民逃难于此。他们大多有士族权贵,带着对封建传统文化的崇敬,在徽州地区将宗法伦理文化代代相承并发扬光大。他们尊祖叙谱、敬宗建祠、尊崇孝道、重视丧葬。同时,祭祀先祖也是表达对先人的追思和求得更多的庇佑。

   以上就是对于徽州丧葬文化传承发展原因的分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某一方面作用的结果,而是需要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由上可见,徽州丧葬文化并不仅仅反映着徽州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思想与观念。

   通过对于徽州地区丧葬习俗的表现、特点以及形成原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徽州丧葬风俗。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又因其所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与历史环境,所以又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通过对于徽州丧葬习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徽州地区人们在早期的生活状态、心理特征以及价值观念。同时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是从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能融入现代社会的因素。

   从丧葬的意义来看,它广义的解释就是在特有的文化、宗教以及风俗的影响下,因时代、低于差异和文明变迁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对待死者和处理遗体的方式。在儒家思想观念中,“礼”占有核心地位,故此任何风俗的传承都要受“礼”的束缚。而且中国的丧葬制度又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宗法制度之上的,因此丧葬制度表面上是对于死者采取的仪式来表达追思和尊敬,而实际上更是为了整个家族更好的延续发展。总的来说,以“孝”为核心的徽州丧葬制度在徽民的心中已是根深蒂固的了。

咨询手机:13767339526 订房咨询:13320135600 咨询 Q Q:228849649 邮箱:wydf1973@163.com
版权所有 © 2011-2012 婺源游 www.wuyuanyou.com 备案号:赣ICP备12004400号-1技术支持: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