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丧葬风俗调查研究(3)-婺源岁月-婺源自助游
您当前位置:婺源自助游 >> 婺源故事 >> 婺源岁月 >> 浏览文章

徽州丧葬风俗调查研究(3)

徽州丧葬风俗调查研究(3)20127826465069

作者:徽州小骆驼2018-10-07 21:02:58 文章被浏览:文章来源:故园徽州网

    徽州的丧葬风俗形式多样,其过程也极为纷繁复杂,其中讲究的礼节也颇多,重视到每一个细节。纵观整个徽州地区的丧葬风俗,可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    礼节较多,并且十分讲究。到了今天,丧葬风俗已经简化了不少,但是相对其他地方而言,还是相当繁缛的。像一般人死后,特别是老人的离世,通常都不说成“死了人”,而是说“过辇”“过身”“归天”。其丧葬礼节分闻丧和奔丧。

   “始闻亲丧,哭。易服(有用粗布麻衣为衫,戴白帽,束以麻绳,著麻鞋。)遂行。道中哀至,则哭。哭,避市邑喧繁之处。入门诣柩前,再拜,再变服,就位哭。诣柩前,拜,拜尊长。受卑幼拜。被发,徙跣,不食。就位哭。

   袒,括发,袭衣。后四成服。举哀,相 ,受 。

   若闻丧而未得行,则为不奠。各就位。若丧侧无子孙,则设尊,焚香,与,斟酒,鞠躬,拜,平身。罩由举哀。变服。

   若除丧而后归,则之墓哭。成踊。东括发袒经,拜宾成踊。送宾反位,又哭尽哀,遂除,于家不哭。主人之待之也,无变于服,与之器,不踊。”③

   从闻丧到奔丧,这其中的一系列环节,都是严格按照礼仪的程序来的。但是人入土之后还不算完。死者被安葬后其子还要守孝。尤其是徽俗中更有祭七(即请七)一说。这也就形成了徽州这一地区的特有丧葬风俗,显得更为隆重,这就可见徽州人对死后安葬入土的重视。

   二 、徽州丧葬风俗重风水,重迷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风水一说,风水术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产物之一。在徽州地区风水的盛行也就不例外了。埋葬的时候,既要选择年月时,又要择山水形势。有时龙脉真穴难寻,于是就拖延埋葬的时日,将灵柩放置郊外,盖一小屋,叫做“厝棺”。等选到好的位置再做安葬。但是一拖就是数十年甚至更长。为了风水甚至让尸体“餐风露宿”也不为过。

    当然,深受封建文化影响的徽州人们也免不了会有许多的迷信思想植根于大脑中。祁门的打狗果,买路钱,就是迷信最好的证明。

    三、徽州丧葬风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其文化的多样性,它是多种文化的沉积,是一种原始信仰的思维,也是宗教仪式渗透的结果。其实徽州丧葬之所以比其他地方隆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孝”。孝自古以来就是最重要的伦理道德之一。徽州丧葬风俗大多是与人的宗教信仰有关,死后入土为安,开上西天,庇佑后人,这都离不开佛教中对人死后归宿的阐释,当然丧葬的众多程式,都欲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理论有关。道教中宣扬人死后会变成鬼,而其尸身也一定要找好地方安葬,如若不善,轻则诈尸,重则祸及子孙后代。

徽州丧葬文化经久不衰并不是毫无缘故的,它的发展、传承与整个徽文化体系以及徽州地区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环境和发展境况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

首先,一个地区文化风俗的形成与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在许承尧的《歙事闲谭》记到:“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积山为城,因溪为隍。百城襟带,三面距江。地势斗绝,山川雄深。自睦至歙,皆鸟道萦纡。两旁峭壁,仅通单车……水之东入浙江者,三百六十滩,水之西入鄱阳者,亦三百六十滩。……船经危石以止,路向乱山攸行。……以此守固,孰能逾之。”由此可见,徽州地区地理位置封闭,处于群山峻岭之中。这样的环境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固然是不利的,但是恰恰有利于保留徽州丧葬文化。加之它位于江南吴越文化区和楚文化的结合部,更加丰富了古徽州丧葬仪式。也正因为此,形成了徽州文化的封闭而又兼容的地理特征。“八山半水半分田,一份道路和庄园”从这句当地俗语来看,在人类征服自然能力落后的农耕社会,养成了古徽州人侍死如侍生的丧葬观,同时也为了表达对于死者的畏惧与敬意,古徽州人保留了一套繁缛的丧葬礼仪。

   藏于群山之中的徽州,在地理上的另一个优势是免于战乱的侵扰。特别是明清时期,这里除了太平军转战十年、朱老五入徽、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和解放战争过兵外,并无其他战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期间,这里始终没有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因此在这样和平的环境里,让古徽州人继承保留古代的丧葬仪式成为可能。

咨询手机:13767339526 订房咨询:13320135600 咨询 Q Q:228849649 邮箱:wydf1973@163.com
版权所有 © 2011-2012 婺源游 www.wuyuanyou.com 备案号:赣ICP备12004400号-1技术支持: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