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豸峰——十里桃溪之“锣”形村(1)-婺源景点看点简介-婺源自助游
您当前位置:婺源自助游 >> 旅游攻略 >> 婺源景点看点简介 >> 浏览文章

婺源豸峰——十里桃溪之“锣”形村(1)

婺源豸峰——十里桃溪之“锣”形村(1)20128993567496

作者:婺源刀锋2013-11-02 21:43:00 文章被浏览: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江西婺源豸峰村,又称“豸下”,位于婺源旅游西线中云境内。与沿十里桃溪的坑头、孔村两村一样。,豸峰也是潘氏世居之村。立村于北宋末年,原村名“寨峰”。清代因避疑村名有结寨谋反之嫌,按婺源方言谐音将“寨”易为“豸”。
  潘氏迁此,最初选择定居在村落西侧的豸下湾,因这里有两口泉水清澈且终年不涸的古井,可提供饮用、洗濯的便利。但豸下湾地形狭窄,居民稍多一些,就难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于是,他们依“精堪舆术”的五世祖潘初之言,将居住范围扩展到现豸峰村的中心区域,并继又延伸到村东南的枥林坦一带。明清时期,村落富甲一方。当时,外出经商的人,多把积攒的钱财带回家乡“广兴栋宇”,宅居不仅造得规模宏大,且内部装修也非常精致。但到太平天国时,村庄遭受过一次较大的破坏。据村里的耆老说:清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军在中云镇一带与清兵交战,并未进军桃溪源。然而,豸峰、孔村、坑头诸村却组织民团主动出击攻打太平军,结果惨败而招致太平军入村,致使村里的房屋多被焚烧。但由于村子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所以在此后不久,大部分房屋又都得以恢复重建,现全村仍有古屋80多幢。
  婺源豸峰处于山水环抱之间。村落四周有翠林密蔽的回龙山、雕楼山、庵堂山、笔架山。桃溪水北向南流蜿蜒至豸下湾时,似玉带般经村北绕过,然后再穿过维新桥出水口。村落夹在山、水之间。人们在对环境改造的同时,也赋予这些山水以更多的诗情画意,营造出“寨冈文笔、田心石印、曜潭云影、东岸春阴、水口诰轴、船漕山庵、倒地文笔、鸡冠水石、笔架文案、回龙顾祖”等十处景观。然而,这些山水对村落的开拓和发展其实也有限制,而最主要的,就是紧挨村子西南部的回龙山。正是因为它,村落才无法按理想的风水模式——“负阴抱阳,左辅右弼,南有玉带水、案山、朝山”来进行布局。另一方面,这一带三块可选作宅基地的区域也各有不足,豸下湾太局促,豸峰南有山峰遮挡,而枥林坦离溪又稍远。可是,这些缺陷并没有影响古人对村落的选址。即便在今日,村民仍认为豸峰是一块风水宝地,是他们潘氏世代理想的生息和繁衍场所。
  豸峰村落的形态,从平面上看大致呈圆形,似一面“铜锣”,西侧的豸下湾则是一根锣槌。村中房屋虽紧凑有序地建造在一起,但全村的道路却蜿蜒曲折,变化多端。村民相信,弯曲的道路可以“藏风聚气”、留住财源,于是在兴建房屋时,当外墙达到一定的长度后定会弯折。人们在无形中似在坚守一个理念,那就是村中无直街是为了避免“铜锣”裂缝,村内不掘井是为了不使该“锣”有“哑音”,村落设置曲折的巷道,除了避免“碎锣破边”的禁忌外,也利于防御外来的侵扰。巷道宽一般1.5米左右,最宽处不过2—3米,最窄的仅能过一人,迂回曲折,确实使人难辨方向容易迷路。另外,豸峰村的房子大多不朝南向开门,因为人们笃信在风水术中,南方为火,而火能克金,故以经商为主的豸峰先民均避开南向门;入户道路除与门的设置有关外,这种风俗或许也影响着村落巷道的走向和开设。
  按《桃溪潘氏豸峰支谱·基图》记,豸峰村兴旺时,宗祠除总祠“企贤堂”外,另有“棣辉堂”、“成义堂”、“立本堂”、“承志堂”、“诒远堂”、“养源堂”、“尚义堂”等9座分祠。村民在敬奉先祖的同时,还修建了各种神庙加以祭拜,如社公庙、周王庙、汪帝庙和关圣庙等,以祈求百福、消百灾。下水口的公共建筑很多。首先是“桃源初步亭”,穿过此亭就开始进入十里桃源了。亭前,原有一座“孝子坊”,表彰豸峰孝子潘荣生;“引胜桥”桥头明代建有“科第联芳坊”,表彰官至河南左参政的潘镒、南京户部主事潘铉二人;出引胜桥外里许,有为行旅施茶的“白亭”;在白亭和龙山村隔界处,即豸峰的最外围又建有一座“节妇坊”,坊上刻有“玉洁冰心”四字,表彰的是豸峰优贡生潘煌继妻俞氏和增贡生潘鸣龠妻俞氏。在上水口一侧有“望夫亭”,亭旁有一砖石结构的“大夫坊”;村头跨路建有“金茶亭”(又称“漱石亭”),亭旁建有“水龙庙”等。这些公共建筑,现均随着宗族制度的式微,因无人理会而颓败。

咨询手机:13767339526 订房咨询:13320135600 咨询 Q Q:228849649 邮箱:wydf1973@163.com
版权所有 © 2011-2012 婺源游 www.wuyuanyou.com 备案号:赣ICP备12004400号-1技术支持: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