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里的徽州古村落-婺源岁月-婺源自助游
您当前位置:婺源自助游 >> 婺源故事 >> 婺源岁月 >> 浏览文章

人文关怀里的徽州古村落

人文关怀里的徽州古村落20127826465069

作者:贺为才2012-01-09 10:27:10 文章被浏览:文章来源:互联网

  
 

        古徽州本是“山限壤隔”、“地狭人稠”之僻壤,自然资源匮乏,当地出产难以自给,然而,竟奇迹般留下了类似西递、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等近百所古村落。是何种力量造就了如此众多的耀眼的“传统文化的明珠”?置身于徽州古村落中,发现其中包藏着尚未被普遍注意的深刻原因——徽州古村落的人文关怀,即:在徽州古村落中,人的位置得到正确的摆放,天人关系、人文关系及人际关系均能妥善处理,使人的主导地位得以确认。正是这亲切厚重的人文关怀,激发了徽州先民无穷的创造力,从而构筑了异于其他地域的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村落和“徽学”殿堂。这也是徽文化形成和繁荣的直接内因之一。

       徽州古村落的人文关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山水养人,怡情砺志。徽州古村落素以山水俊秀著称,“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含春傍槛流”(宋·郭熙《林泉高致》)便是生动写照。为营造理想的人居空间,徽州古村落在规划选址时,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合一”(儒家)及“物我为一”(道家)的思想观念,刻意追求一种独特的既尊崇自然、保护环境,又富于生机活力的生态聚居空间。徽州先民为了在自然山水中谋求最佳的居住空间,将中国古代风水地理学运用发挥到极致,创建了“西递”、“屏山”、“临溪”、“龙井”等著名风水宝村,同时又成功地将“仿生学”引入村落规划中,出现了存留至今的“牛形村”、“船形村”、“棋盘村”等杰作。

       为了实现山水对人的关怀,徽州古村落多依山傍水,靠近水源,以利于生产生活、交通联络。而营造村落时,则力求贴近自然,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把自然村落建成“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的生命有机体。由于纯粹天然而完美的人居聚落环境难以寻觅,于是,徽州古村落的营造者们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融入多重人文因素,使山水更加怡情。如在村落营建水口园林,既供来往者歇息,又是本村落的景观标志;或别出心裁,从《诗经》名篇中擢取“澹淇”、“檀干”等为村名、园名。总之,要使居村者耳濡目染中时刻感受到人文气息。

       山水养人,人养山水。由于移民的大量迁入和繁衍生息,徽州人口膨胀,衣食紧张,村落必须拓展。但终究没有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拓荒塞水、从土中刨食恪守“农耕”的老路,没有以牺牲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为代价。徽州人在其宗谱族谱、村规民约中屡屡有禁止开山采石、滥伐林木、破坏水土的条款。为了解决生存危机,部分徽州先民敢于取道封建时代的“末业”——从商,“寄命于商”,在异乡施展才干,诚实勤勉,而且大获成功,于是造就了一代代“徽骆驼”、“绩溪牛”,又留下了“无徽不成镇”的佳话。值得注意的是:徽商又将大部分利润回报家园,美化家园,使村落家居更显魅力,把徽州村落建设导入良性循环。

       二、以文教育人。深入到徽州村落小社会考察,不难发现:由于尊重文教,村落中每一个成员都能享受到基本的良好教育,人尽其才,或耕读“学而优则仕”、或经商行医、或习文学画学厨艺……几无无用之人。因此,可以说徽州在“仕途”与“经济”上的成功乃是“以文教育人”、“以文化立村”的成功的典范。

       在古徽州村落,读书蔚然成风。认为“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西递村楹联),于是“山间茅屋书声响”(康熙《祁门县志·卷一》),“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士子们发奋攻读,纷纷跻身科举仕途。明以降,因科举入仕的徽州人成批出现,同一村落“一门九进士,同胞两翰林”及“父子尚书”已不鲜见,胡宗宪、汪道昆、许国等名重朝野的高官鸿儒便出自徽州。同时,这些人仕途上的成功又更加激发了徽州读书人的热情与欲望。

       为了创设良好的读书育人环境,徽州村落纷纷建立书院,影响较大的有紫阳书院、环古书院、东山书院等,还延请大家名流到书院讲学、切磋学问。为优化育人环境,徽州村落多以吉祥图文作为装饰,如利用建筑雕刻、楹联谚语等勉励、提醒莘莘学子读书进取、奋发向上。

        徽州的教育是以“育人”为本的,不仅向受教育者进行封建正统文化教育,而且重视算学、医学等技艺教育,主张“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西递村楹联)。所以,在徽州村落中,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各显其能,人才辈出。

        总之,良好的育人环境,造就了徽州人的好学精神,提高了徽州村民的整体素质,为徽文化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内在基质,造就了戴震、陶行知、胡适等一大批文化名人。

        三、以礼仪聚人。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徽州古村落中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是以礼制为前提,以宗族组织为基础的。这种格局,不仅要求村落规划布局合乎礼仪,不可违规,同时要求村落成员恪守封建等级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不得僭越。

       北方大族南迁徽州后,择地建村,依然聚族而居,而且“绝无一姓搀入者”,使宗族制度更为严密。在古徽州,千百年世系比比皆是,“千家之冢,不动一 ;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数十世不改。”(赵吉士《寄园寄所寄》)“迁徽氏族多以自己的始祖或迁祖为中心,集居繁衍,形成宗族,常以族姓命居住地。当原居地发生地狭人稠矛盾后,始分居他乡。一般一族聚居一村,也有按房系分居几村,有的累世同居。”(《徽州地区简志》)如:许村、郑村、江村等。为强调敬宗收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修谱联宗,建祠而祀。聚族而居,和睦相处,连绵千载,使徽州村落更具凝聚力。这种牢固的宗族体系,即使经商外迁,仍然结成商帮,甚至形成宗族垄断商业组织。

        在宗族邻里之间,徽州村落也以“礼”相处,“礼”中融“理”。信奉“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讲究礼让,“作退一步想”、“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便宜多自吃亏来”(徽州村落楹联)。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以“理”服人,分家、买卖、典当、租赁转让等等均由当事人及中人协议立契约为凭据,而且世代相传,至今仍存有数十万件“徽州契约文书”。当发生民事纠纷时,即使在宗族村落之间,徽州人也是重“文斗”不尚“武斗”,到官府诉讼,形成法治与礼仪并重的文明风气

咨询手机:13767339526 订房咨询:13320135600 咨询 Q Q:228849649 邮箱:wydf1973@163.com
版权所有 © 2011-2012 婺源游 www.wuyuanyou.com 备案号:赣ICP备12004400号-1技术支持: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