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抱着的村庄-婺源游记-婺源自助游
您当前位置:婺源自助游 >> 婺源故事 >> 婺源游记 >> 浏览文章

青山抱着的村庄

青山抱着的村庄20127873062517

作者:洪忠佩2019-02-15 21:26:05 文章被浏览:文章来源:互联网

  没有风,云朵像棉花似的一团一团地挂在山顶,满山满坞的竹木就有了集体的静默。香枫与乌桕的叶子正在飘红,仿佛山野绿波中的一种点缀,醒目得很。往细处看,发现山的褶皱和路边的沟壑里都有了深浅不一的色彩,属于那种墨绿、鹅黄,还有由黄而红的渐变。黄瓜鸟(绿鹦嘴鹎)与绿头鸟(北红尾鴝)扑棱棱地在树丫和草丛中飞进飞出,滴滴地叫得欢,细小的身影,艳丽、灵动。远处露着禾蔸的稻田,窄窄地叠着,铺展着荒芜与空茫。那田埂上,抑或路边耸起的禾杆城(稻草垛),是否还聚集着稻田曾经收割的信息?禾杆城耸立,也许一声声的牛哞就是最好的答案。青山的臂弯宽阔,不仅环住了稻田,还抱住了村庄。溪水瘦瘦的,却清澈,能够映出蜿蜒的山峦和粉墙黛瓦的村影。

  许是农历闰九月的原因吧,节气已经进入“小雪”了,山里还是没有霜的迹象,太阳明晃晃的,天空湛蓝,云朵白白净净,空气清新而爽朗,含有山里那种特有的植物气息。上了年纪的香樟与枫香,栲树与槠树,抑或罗汉松和红豆杉,都是婺源村庄的一种标志,树站立的地方,不是水口就是村口。而树的年纪呢,一般与村庄的年纪相仿。树飒然地站着,应是与村庄还在进行经年的对话吧。村庄的后山,树就更多了,村庄与树也就有了聊不完的话题。有了山的怀抱,有了树的遮掩,村庄和村庄里的人才会生发更多的风情。

  村里谱牒上记着或是没有记着的事,树都记住了。在村人的眼里,树有树的神秘,树有树的语言,一棵上了年纪的树,年轮里都储着一部村史,只是村庄以外的人还没有找到读懂的方式。我的家乡车田村村口就有一棵大樟树,树是先祖延寿公在一千多年前建村时栽种的,村人乃至迁往外地的洪氏后裔在樟树前焚香作揖祈福,那种虔诚一如膜拜祖先……如果撇开文字的演变,现在村庄的“村”字,不正是由一寸寸的木组成的吗? 实际上,村庄是木质的,刀、斧、锄、铲、锯、镰、犁等用具的把儿是木质的,厨、柜、桌、椅、凳、床等家具也是木质的,就连生活起居的房屋都不例外。村庄有了年头的老屋,崇祖睦族的宗祠,窗棂、隔扇、斗拱、横梁,甚至匾额上,呈现的不仅木质的纹理,还细细地雕刻着“渔樵耕读”、“五谷丰登”、“万象更新”、“花开富贵”、“年年有余(鱼)”、“瓜瓞绵绵”的图案。而这些,不正是村庄里的人百年千年心迹的一种表达吗? 村庄做手艺的雕匠,甚至木匠桶匠,在他们的眼里,木质的纹理除了活计,还有怎样的情感和深意呢?

  泽山的清晨,是公鸡叫醒的,与晨光相随的是一家一户屋顶上袅袅的炊烟。村中最早接收阳光的,应该还是村中那棵香樟。香樟上了年纪,它的高度却高出了村中所有的民居。香樟的周围,还有一枫一桂一柿,都长得理直气壮。

  柿树的叶虽然已经落光了,但村中这片平地还是被树荫覆盖了,只有枝叶间漏出影影绰绰的光影。泽山是明洪武年的时候从邻近的菊径迁来建村的,若是没有猜错,这里应是泽山原先的村口,由于村庄扩建或者改道,就成了村中。这是一片临溪的开阔地,有老人在石桥上晒日头,有妇人在晒干菜,有新妇老妪挎着竹篮提着筲箕去溪埠洗衣洗菜,还有“小把戏”(小孩)像跟屁虫似的沾在大人身后。而这一切,像引进村中的水圳一样,不急不缓,自然,流畅。村庄有了水,就多了几分灵动。码得整整齐齐的柴火,平铺的晒栏,竖起的竹叉竹笐,对于经常徒步山村的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而村里路边巷中的整洁度却不得不让人对泽山村刮目相看了。村前村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青山怀抱的村庄,一如诗画。

  村庄的宗祠,虽然说是家族的圣殿,但我走过的大部分村庄都拆的拆倒的倒了,毁得最多的还是那个失去理性的年月。一个失去了宗祠的村庄,至少有一种信仰上的缺失,甚至是精神上的缺憾。修葺一新的泽山“何氏宗祠”,让我感受到了村庄精神的凝聚,祠堂中的匾额楹联,每一个字词都可以引领村人内心向着遥远的岁月,以及传统的文化抵达。一束阳光穿过门楼,正好照在功德碑上,一个个捐资者数额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红漆描摹过的名字,给空旷的祠堂,还有进入祠堂的人,多了一份温慰。村里的老人说,泽山虽然只有四十多户人家,早年还分到凹里的张安去了一支,不然,村庄的规模不是这样。

  四个“小把戏”(小孩),共推着两辆自行车在去张安村道上前行。个子高的,刚高过自行车的龙头,矮的呢,只有自行车的轮子一般高。稚气而兴奋的脸上,显露着他们童年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张安村遮蔽得很,绕过山坞走上山坳,只听得见溪里的水声和闻到柽子(油茶)花的芬芳,却是不见村影。一棵棵古树,对于村庄意味深长。当我和同伴途中看到山上一片古老的原生混交林时,都有了按捺不住的激动。或许,这就是我们对一棵棵古树的敬畏之心吧。穿过繁茂的水口林,依稀看到了红豆杉下旧时村庄的模样,低矮的土墙屋,逼仄,破败,道路窄窄的,路边还堆着柴火,以及废弃的石磨。往村里走,黄土夯的土墙屋与水泥的楼房并存,二十几户的样子,挤挨挨的,总觉得不相衬体。找到村里的祠堂,才知道张安的村名原先叫张源。张源祠堂的堂名是聚源堂,早年是张姓人家始迁的,然后再是泽山的何姓迁入。在祠堂门口起篾的何竹匠说,祠堂的作用大着呢,原来祠堂祭祀,一家不到场都不行。现在呀,只有村里的红白喜事在祠堂里进行……是啊,张安在慢慢变迁,年轻人出外打工的多了,而村里那些保留的规矩与礼仪也会随之散失吗?村头的小学,一排平房,两间教室,操场似是刚刚平整过。许是周末吧,学校内空无一人。如果时间允许,我真想在这样的山村小学听一听山里儿童的朗朗书声。

  青山连绵,有山有树有溪的地方就有青山抱着村庄。从张安往山坞里走,还有一个叫梓木坑的村庄。在前方山野密林与村庄交合的地方,又将有怎样的景象和生发怎样的民间气息呢?

 

咨询手机:13767339526 订房咨询:13320135600 咨询 Q Q:228849649 邮箱:wydf1973@163.com
版权所有 © 2011-2012 婺源游 www.wuyuanyou.com 备案号:赣ICP备12004400号-1技术支持: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