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行古道—— 重拾婺源徽饶古道见闻-婺源游记-婺源自助游
您当前位置:婺源自助游 >> 婺源故事 >> 婺源游记 >> 浏览文章

夏日行古道—— 重拾婺源徽饶古道见闻

夏日行古道—— 重拾婺源徽饶古道见闻20127873062517

作者:翁欣2018-08-31 21:01:55 文章被浏览:文章来源:澎湃新闻网

  婺源境内分布着不少数百年历史的古道。这些古道在山谷之间纵横交错,曾是徽州人经商外出的必经之路。古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徽饶古道”。它建成于唐代,全长百余公里,当初均采用长约4尺的青石板铺砌而成,由徽州府城(歙县)经过婺源,进而向南,通往江西饶州府(今鄱阳湖)。作为徽商入赣的经商要道,徽饶古道当年的地位与通往杭州的徽杭古道不相上下。


 徽饶古驿道浙岭段.jpeg


徽饶古驿道浙岭段


  我用两天的时间,根据“徽饶古道”的路线,从婺源的东北部,完整地穿越到西部,基本走完徽饶古道在婺源境内的所有路段,一共约70公里。古道串起的村落,不乏风景秀美之地。沿途茂林密布,溪水淙淙,古亭、古桥、古塔、古庙散见其间,行走其中,充分领略了徽州文化的精髓。


  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如今古道的一部分已为公路所用。不过,崇山峻岭之间,仍保存着不少青石板路的原貌,尤以浙岭、梅岭等路段为最完整。浙岭古道,堆婆冢,与茶亭文化婺源县的最北端有个叫岭脚村的地方,村后一大片巍巍山岭,就是浙岭。浙岭海拔1116米,是江西婺源和安徽休宁的界山。山那边,就是休宁。


  从前婺源人赴京赶考、外出经商,都由浙岭往返。翻越浙岭的这一条古道叫“浙岭古道”,是徽饶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北起休宁县漳前村,南至婺源县岭脚村,全长约15华里。


岭脚村.jpeg

岭脚村

  十多年前,浙岭修通了盘山公路,这条古道已少有人走。不过因为青石板路保存完整,伴随近年来户外探索的兴起,很多人对这条山岭间的古道颇为钟爱。


  从岭脚村翻过山后,是没有车能够回婺源的。所以我找了一名当地司机,把我带去山那边的漳前村。我预备从休宁往婺源境内,反向穿越。


  半小时左右的盘山公路,司机把车停在樟前村的“履安桥”旁。桥后,连着一条石板路沿山坡逶迤而上。这里,就是“浙岭古道”的起点。履安,应该就是一路走好的意思,做为古道起点显得恰如其分。


  履安桥下流淌的“浙水”,是新安江的源头之一,因为此水流入浙江而得名。“浙岭”之名,也因此而来。


  过“履安桥”不远,见一双层结构的亭子,古道穿亭而过,二楼供奉着观音菩萨,很是奇特。原来,路亭也叫茶亭,是古驿道沿线设置的休息区域。各处茶亭形制不一,有的茶亭带有神龛,也是为保佑路上的旅人平平安安。


  随着山势逐渐走高,接下来是正式的登山道。眼前一条石板路呈成之字型迂回而上,路牌显示前面这段山路叫“十八折”,意思就是要经过十八个弯道,才能够抵达山顶。


“十八折”山道.jpeg

“十八折”山道

  增加弯道的设计,其实是为了减缓坡度。过去人们往来于这条古道,大多要肩扛担挑,负重前行,循这条曲折的古道盘桓而上,可以省去不少气力。


  行走浙岭古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宽阔。路面基本由长六尺、宽一尺的青石板铺设而成。由于这里是当年重要的官道,设计上比一般的登山道要宽出很多,就算是双向通行,也有足够的空间避让。


  在这样坡度缓和、宽阔平整的石板道上行走,其实并不会特别吃力。大约一个小时左右,走完“十八折”石阶,经过第二座路亭“继志亭”。前方,古道消失,继续沿盘山公路走上一程,就来到了岭顶。


  岭顶原先有“浙岭庙”,在修建盘山公路的时候已经拆除大半,现只留下小一部分荒废的房子。一块刻着“吴楚分源”四个大字的石碑,靠墙立着——春秋战国时期,浙岭曾是吴国和楚国的分疆之处。建国后,原本属于徽州的婺源划归江西,这里也成为赣皖两省的交界处。


  “吴楚分源”古碑的左侧,有古坟冢,“堆婆冢”的三字标牌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这里纪念的是“方婆施茶”的故事。五代时期,一位姓方的妇女来到浙岭头的路亭处,义务在这里烧水施茶,供行旅者解渴消乏,长年累月从不间断,时间久了,人们亲切地管她叫“方婆”。


  方婆死后葬于山顶,往来的路人因感念其长年施茶、不取分文的恩泽,路过浙岭,就会自发从山底拣一块石头上山,堆置在方婆的坟冢上,后来石堆至丈余高,这就是浙岭上“堆婆冢”的由来。


  在婺源,方婆对民间风俗的影响深远。过去山路迢迢,行旅艰难,古人在驿道沿线修建路亭,为旅人提供遮风避雨之处。受方婆的影响,后来逐渐形成有专人为行旅者提供免费茶水的习俗。在古徽州一带,人们把这种施茶善行称为“方婆遗风”。


  浙岭的山顶,如今还有一座茶亭,叫“同春亭”,应该就是以前方婆施茶之处。看上去已经比较破败,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人在这里烧水施茶,不过亭边有水管连着附近的水源,可以用手捧着喝上几口清冽甘甜的山泉水。


同春亭.jpeg

“同春亭”周围已经荒草蔓生


  茶亭不但为路人提供歇息、避雨、解渴之处,也是过去古道上计量距离的一个刻度。所谓“三里一亭,五里一庙”。下山的路上,又依次经过“鼻梁孔亭”和“燕窝亭”,这十五华里的山路,一共正好五座茶亭,可见,茶亭的设置基本是按里程数分布规划的。



虹关古樟.jpeg

  古樟 


  从浙岭古道下来后是岭脚村西侧。穿过村子,继续沿田埂间的石板路走两三公里,前方就是虹关村。浙岭南麓的虹关村,相当于婺源的北大门,有“徽饶古道第一关”之称。


咨询手机:13767339526 订房咨询:13320135600 咨询 Q Q:228849649 邮箱:wydf1973@163.com
版权所有 © 2011-2012 婺源游 www.wuyuanyou.com 备案号:赣ICP备12004400号-1技术支持: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