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亭及古亭的保护-婺源岁月-婺源自助游
您当前位置:婺源自助游 >> 婺源故事 >> 婺源岁月 >> 浏览文章

徽州亭及古亭的保护

徽州亭及古亭的保护20127826465069

作者:方利山2018-07-30 20:09:04 文章被浏览:文章来源:互联网

  在古徽州一府六县(歙、黟、绩、婺、休、祁)之域,遍布城乡、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园林亭、水口亭、桥亭、路亭、茶亭等建筑,许多都是历史悠久的珍贵文物,差不多一个亭子就有一段生动的历史故事,一个亭子就是一处特色的徽州文化。它们千姿百态,装点着美丽的徽州山川。这些徽州亭,突显了徽州先人在徽派建筑营造中的高超技艺,引人注目。

                                                                               丰富徽州文化内涵

  许多徽州亭的建造,或因历史事件、或因重要纪念、或因行善便民、或因风水规划,因地因时而就。因此,徽州亭以其丰厚的徽州文化蕴含,构成博大精深徽州文化的一个部分。

    在黟县碧山村头有一座“问余亭”。相传唐代诗仙李白到碧山探访好友胡晖,在村头问路,留下了“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然窅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著名诗句,后人为纪念此事,遂筑“问余亭”,并有亭联:“绿柳桥边山径,青莲马上诗机”。

  北宋时徽州知州张慎在歙县城修建“岁寒亭”,苏辙为之作诗,刻载于亭石:“槛外甘棠锦绣屏,长松何者擅亭名。浮花过眼无多日,劲节凌寒尽此生。暗长茯苓根自大,旋收金粉气尤清。长官不用求琴谱,但听风吹作汛声”。 北宋绩溪知县汪琛在县城建“豁然亭”,因常与宰邑的苏辙登亭吟哦,苏辙有诗“南看城市北看山,每到令人意豁然”,故名“豁然”。

  徽州休宁、婺源交界的浙岭头,五代时起即有“万善庵”、“同春亭”茶亭,有一方姓老妪曾在此常年烧茶供水,让过往商贾、肩客、旅人解渴消乏、驻足歇憩。后来方婆病逝,往来行人感其助人恩惠,纷纷拾石砌墓,竟形成数丈方圆的“堆婆冢”古迹,和“万善庵”、“同春亭”一道,千百年来默默地向世人讲述方婆热心助人、乐善好施的中华传统美德,明代许仕叔有诗云:“乃知一饮一滴水,思至久远不可磨”,由此传统,遍布徽州乡村的茶亭、路亭义施茶水,许多都打着“方婆遗风”旗幌。

  绩溪宅坦大路上的“五风亭”,竟然叙说的是一个戚婉的故事。有一位徽商匆匆赶路往杭州做生意,在这里突遇狂风暴雨,无处躲避,在此狼狈之时,只见村里冲出五位稚气女孩,拿着雨伞簔衣抢着给这位路过的大伯遮雨。五位女孩把雨具送出之后,一起跑到村头一棵大树下避雨,不料一个炸雷,向大树砸下,五位女孩不幸遭雷击身亡。村人和那个徽商为此感痛万分、痛不欲生。后来特在此盖了个“五风亭”,永远纪念这五位见义勇为、不惜牺牲的好女孩。

  在休宁商山的洪里村头和黟县蓬厦村头,各建有一座“还金亭”。 洪里村“还金亭”有石碑记载:商山的吴清,是明初举人,仕途顺达,但他力辞不就,恬居故里。明洪武十一年的一个夏日,吴清沿山坞路到深坑口(今商山镇境内)河边垂钓。有徽州婺源韩姓两人沿婺休古驿道前往徽州府,途经深坑口时,“日炎甚午,两人河浴”之后急忙赶路,“遗金而不知”。吴清见到遗金而不拾,拿着蜡烛在这里坐等了三个日夜,终见韩姓两人急赶回来寻找,吴清立即将遗金悉数归还,韩姓两人感谢万分,要分一半遗金酬谢,而吴清婉言坚拒。为纪念吴清拾金不昧,后人特在这个地方建造了“还金亭”,以广传美德。黟县蓬厦村的那个“还金亭”则是纪念明代江彦良拾金不昧的事迹。黟县蓬厦村江彦良,家贫,躬耕为生,一次在村头路亭拾到银子300两,并不为此动心,守在亭中,还给失主,失主要分金感谢,江彦良却而不受。乡人因名其亭为“还金亭”。

  在潜口灵山的“继善亭”,据传是古代村里的一个老大娘用自己纳鞋垫挣得的钱捐建的,“继善亭”告诫村人,一定要积德行善。在祁门周家坞口,明代知县路达则专门建起了一座“劝农亭”。许松山专门写有《劝农亭诗》:“半簔烟雨过西津,叱犊穿云物色新。为忆隆中高蹈士,躬耕不愧布衣人”。

  在徽州之域的各类徽州亭建筑,还衍生了意蕴深厚的亭匾、亭联文化。象黟县城南青涟庵侧的“同善亭”,有一副楹联:“踞渐水上游,驷马高车,过此定多题柱客;入桃源深处,渔父樵夫,登临尽是问津人”。把亭的位置、作用、行客心理都艺术地表达出来。还有屯溪兖村的“百鸟亭”,其“汉威远镇”四字,是仿古鸟书,入字的笔划竟恰好由一百只鸟组成,“百鸟亭”名即由此而来。(1)

  徽州亭的历史蕴含和亭匾、亭联、刻石文化,深邃精彩,从一个独特视角诠释着徽州人的特色家国观、人生观、义利观、荣辱观、自然观,是对徽州文化的重要丰富和补充。以上只是略作举例,拾贝遗珠,挂一漏万,绩溪程尚远2011年曾作有《绩溪亭阁文化》专著,对徽州绩溪的亭阁文化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罗列评析。整个徽州的“亭”文化,若专门细究起来,实在是一部大著作。

                                                                          突显徽派建筑魅力

  徽派建筑传统技艺,是徽州先人千百年来依据徽州特殊的山川自然地理环境,吸取北方四合院建筑、古山越干栏式建筑的优胜,经过不断摸索创造而形成的建筑智慧,有历史传承,有大批匠师,有自创的完整工艺流程,有自身特色绝活,有民间文献记录。 2010年,徽州传统建筑古民居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代表,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矗矗”,不论是村落水口园林的特色建构,还是单体民居门罩、“天井”之类巧思,以及徽派建筑装饰艺术(砖、木、石雕)“三绝”等等,都和“东阳建筑”有明显区别,王仲奋、张海滨、吕雄心硬说“中国传统营造界根本不存在徽派建筑这个流派,”“徽派建筑是东阳帮工匠建造的”,极力否认徽派建筑传统技艺的客观存在,(2)这种学术偏见一直遭人质疑,罗来平等许多学者早有公允的驳正。(3)

  “徽派建筑”在私家园林的营造中,亭、台、楼、阁是其基本要素,无园不亭;“徽派建筑”在徽州传统古村落水口园林的的建设中,除水口林的精心培植,水口桥、文峰塔、寺观庙宇的匠心竖造之外,几乎都有各类亭子的设置。这些徽州亭,飞檐翘角,精致玲珑,大方美观,成为“徽派建筑”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大大彰显了“徽派建筑”的艺术魅力。

  徽州区唐模古村“檀干园”水口园林,除“小西湖”大名鼎鼎、人见人爱之外,最让人啧啧称赞的就是立于村口的那座“沙堤亭”了。这座“沙堤亭”中空,三层,回廊,四面,每边6.1米,外观呈三层假阁,底层外檐12根石柱,中有砖砌方形内室,“云路”牌匾高悬,四角风铃丁铛,结构、设计完美精巧,和整个“檀干园”风景和谐统一,是“徽派建筑”的代表性杰作。上世纪九十年代,作为感谢全国对安徽抗灾支持的礼物,曾在北京陶园亭公园内1:1原样仿造了这一“徽州亭”,名为“风雨同舟亭”。据说在德国的“春华园”,徽州建筑专家程极悦带领的徽匠团队营建,也有“沙堤亭”那俊秀的倩影。

  歙县棠樾先人在陆续建构村口牌坊群的时候,因形就势,不仅特别注意到牌坊排列的曲线美,而且有意在七座牌坊之间建造了一个“骢步亭”,打破牌坊排列的单调,增加视角的韵律感,这是“徽派建筑”水口园林精构巧思的又一范例。“骢步亭”是单檐攒尖四柱方亭,有甬道贯穿东西,南北两边石凳、飞来椅,亭上横枋承托藻井天花,门额“骢步亭”是著名书家邓石如手笔。

  歙县许村村口,建“大观亭”于西溪、昉溪之间,以“二龙戏珠”之景和村口五马坊、双寿承恩坊、高阳桥等徽派古建巧妙组合,成为“徽派建筑”水口园林的又一杰作。“大观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砖木结构,一、二层八边形,巧含中华周易八卦文化,第三层转为四边形,歇山顶,翼角飞翘,重台叠阁,木构架斗拱与斜撑相结合,形制极有特色,所有梁柱枋,都有装饰彩绘,容雍华贵,秀丽壮观。在徽派园亭建筑中别具一格。

  歙县蓝田村口清代建的“松谷亭”,正方,两层,重檐,四壁,有廊,望柱石板栏杆,上层四面通间设窗,飞檐翘角,攒尖顶,镇以宝珠,和亭东的“种玉里”门、汪氏节孝坊、古树风水林有机结合,和谐相融,形成又一个徽州山乡引人入胜的水口园林美景。

  在徽州区西溪南村中,国保“老屋阁”边荷塘水畔,国保“绿绕亭”尤显珍贵。此徽州亭正方形,通宽4米,边长4.36米,高5.9米,月梁绘彩色包袱锦,梁架上分别书录“明景泰七年重建”等多次维修时间。临池有飞来椅供人憩息。“绿绕亭”和“老屋阁”的部分建筑特征,延袭宋元旧制,非常珍贵地保留着宋元徽建的部分原貌,突出反映了“徽派建筑”的早期风格。(4)

  总之,徽州亭在“徽派建筑”村落、园林的“起、承、转、合”中,常常起着联接、过渡、点睛、美化作用,实用性、观赏性兼具,在徽派私家园林建筑中尤其不可缺少。各种各样的“徽州亭”,象观瀑亭、入胜亭、翼然亭、排云亭、半山亭、九里十三亭、隆阜云起亭等等,以及遍布徽州山乡古道旁的茶亭、路亭,这类“徽派建筑”大大增添了黄山、白岳之域的人文自然美,构成了天人合一的风光绝唱。

                                                                              抢救保护刻不容缓

  徽州亭这一类“徽派建筑”,它的大量兴建和存在,是在明清“儒风独茂”、徽商经济繁荣的时期。随着时代更替,自然和社会风雨的冲刷,徽州水口园林大多被破坏,徽州私家园林则在本土几乎损毁殆尽,附着其上的“徽州亭”这类砖木结构古建,也大部分塌倒消亡,所剩无几。硕果仅存的那些“徽州亭”,有的成为旅游景点,在利用中有所保护;有的则至今仍置身荒野,面临被破坏、塌倒消失的命运,没有保护措施。而如上所述,“徽州亭”大多是有丰厚徽州文化内涵、有“徽派建筑”标本认知价值的历史文物。抢救保护这些珍贵历史文物,已是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和保护徽州传统古村落、保护徽州其它物态遗产一样重要的实事,已经是刻不容缓。

  如文中开头所述,在徽州休宁、徽州婺源交界的浙岭头,五代年间即有“万善庵”、“同春亭”茶亭等建筑,以“吴楚分源”地“堆婆古迹”而名传四方。由于地处高山荒岭,两省交界,行人不多,缺少维护,多年来,“万善庵”、“同春亭”茶亭等建筑已残破不堪。而在万善庵茶亭内墙壁上一直嵌砌着十块古石碑(后遗失一块)。这些石碑,主要是明清时期周边徽州休、婺民间百姓弘大“方婆遗风”,为修葺古亭奉献爱心的的捐资碑,这些《奉县正堂示禁》、《募化重修浙岭头万善庵佛殿茶亭石板路暨庵前石磅乐输碑》、《捐修岭路功德碑》、《樟里输山记》等等,有明代的,也有清朝道光、嘉庆、光绪年间的,碑文详细记录了婺源、休宁两县思口、延村、赋春、梓坞、樟前等地商贾、村民的“乐输芳名”,还有族长大名,石碑是方婆之后万善庵各代主持僧人刊刻,最早的已有500多年历史。它作为徽州文化承传弘扬中华乐善好施、积德行善美德的最好见证,是徽州亭文化的重要文物。就在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之后,文物盗贼团伙竟毫无顾忌,2011年7月的一天,月黑风高,一夜之间就将九块石碑从墙上全部撬下运走,万善庵茶亭墙体被剥破,摇摇欲坠。丑行令人发指。在被盗的九块石碑中,有一块《奉县正堂示禁》碑,是清代道光四年秋月婺源县正堂立的禁碑,其中刻着“浙岭头万善庵,通衢要道,行旅络绎,尚建亭宇,冬汤夏茶,捐济旅众。前朝乾隆四十四年王世兴众将浙岭大路食字一千二百五十九号山场公输入庵,长养树木,以籍济荫行人,一可备修庵用,实为功德善果,诚恐日久废驰,或有不肖觊觎盗砍,或借甲毗连越占,”县衙特刻石告示:“仰该地方人等知悉,毋许不法之徒入山盗害,不得借此越占”。 想不到今天这些胆大包天的不法之徒,不仅盗碑毁亭,而且连“毋许不法之徒入山盗害”的禁碑也一起掠走,真是人神共愤!

  令人愤慨的还不止此。这件直接针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顶风作案的盗案尚未勘破,过了四年,2014年3月17日,文物窃贼婺源沱川胡某、程某、姜某、余某和思口程某某五人,又到浙岭头,把“同春亭”门楣两块古碑匾撬挖盗走。石匾重达两百多公斤,残破的“同春亭”被盗后砖块碎石狼籍,惨不忍睹。

  浙岭头同春亭,是清代乾隆年间婺源漳溪人王士镜捐资所建,漳溪王氏五代乐善好施,为浙岭修桥建亭补路,学“方婆遗风”建亭给路人遮风挡雨。其门楣上的两块古碑是当时官任山西平阳府事(正四品)的王文德所立,王文德是王士境的儿子,碑上记录着当时捐建的具体情况。上刻道:“此亭自乾隆乙亥买山拓址凿石,迄今丑春告竣,避北风而就南口,寒春回庶于行人,稍有禅尔云耳,又感亭隔旧庵,邻武息肩于此者矣,汲饮不便,后于亭东垒石墙并屋数椽,另置田租供茶济渴,凡此皆仰体先大夫冰心公未了之思,而免为成之者也。旧庵墙垣经先王父缔造坚固,所费不赀,于今以免飘摇,详碑记不赘。乾隆丁丑年季春月漳村王文德立”。 盗贼胡某这些傢伙,盗走石碑匾,急着拿到江西销赃,一时未能卖掉,竟将其中一块古匾敲碎,扔到河里。五个人渣后被公安抓获,石碑匾被追回。

  在此浙岭南边山腰徽杭古道上,还建有一座“继志亭”。 清代乾隆年间,浙岭南边的徽州婺源樟溪村有一位王姓青年在杭州经商,忽暴病身亡,因其在外营商事业发达,多年未归,巨资在外。无奈家中只有妻、子二人,王妻于是携七岁小儿赴杭维系家业,苦撑数年,终于子承父业。樟溪村徽商为旌表汪家母子二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让后人学习,于是就在去徽杭的途中修建了这座继志亭。亭中两边门楣石匾上各刻“继志亭”三字,左记“乾隆乙酉(1789年)冬月吉旦”,右刻“樟溪王廷享立,戊申年修,嘉庆壬申年(1812年)重造”字样。一层三进,全部用青麻石砌成,既坚固又利于防火,数百年来,无数的徽人,南来北往,在这里休息、吃茶、说“鳖”,在这里接送、过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继志亭所用的青麻石块,差不多都是有意开凿成不规则的形状,一块块严丝合缝地砌成亭子墙体,而且墙体下宽上窄,略呈梯形。这一建筑设计,是建亭者为亭子的长远计,不仅为亭子牢固不易倒,也是为防后世有不肖子孙偷拆墙体石块它用。徽州先人为保护古亭行善,用心良苦。


  以上所列,徽州先人对古亭别具匠心的保护,甚至请政府公告示禁“毋许不法之徒入山盗害”,其实不仅是要保护“徽州亭”这些老祖宗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尤其是深知这些珍贵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无价,是对民族精神的仰敬和坚守。而那些不肖子孙的盗毁“徽州亭”的恶行,其实也是对为人底线的可怕冲击。“徽州亭”是徽州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  历史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我们认为,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亟须重视对“徽州亭”的保护,让这一“徽派建筑”的杰作在美丽中国建设中重放异彩。

                                                         

注:

(1)、(4)以上所引见《黄山市志》(黄山书社,2010.9)、《歙县志》(中华书局,1995.7)、《黄山旅游文化大辞典》(中国科技大学,1994)《徽州文化大辞典》(中国科技大学,2015.12)

(2)、张海滨:《卢宅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为东阳民居正名》(浙江省文化厅,2016.3.27)

(3)、罗来平:《徽州民居身世源于东阳民居吗?》,载《合肥学院学报》2006.④)


咨询手机:13767339526 订房咨询:13320135600 咨询 Q Q:228849649 邮箱:wydf1973@163.com
版权所有 © 2011-2012 婺源游 www.wuyuanyou.com 备案号:赣ICP备12004400号-1技术支持: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