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乐平市人文历史概况(5)-婺源周边景点旅游攻略-婺源自助游
您当前位置:婺源自助游 >> 旅游攻略 >> 婺源周边景点旅游攻略 >> 浏览文章

江西乐平市人文历史概况(5)

江西乐平市人文历史概况(5)20124144731983

作者:佚名2017-07-27 09:29:42 文章被浏览:文章来源:互联网

  在乐平,稍古一点的戏台都是祠堂台,这种戏台的特点是台口正对祠堂,两厢建有庑廊或厢楼,中间则是一块长方形的空地,也就是放大了的天井。整个格局呈全封闭式,台口正对威严的宗祠,做戏主要是娱乐祖先。戏台作为祠堂的附庸,规制和装饰都远远不及祠堂宏大壮丽,大都结构小巧、古朴典雅。由于空间相对逼仄,可容纳的观众不多,而且在这种台上的戏剧演出一般都属庄严祭祀活动的附属仪式。在涌山镇的车溪村,涌山村以及双田镇的蔡家,都能看到典型的这种戏台。

  后来,聪明的乡民就在戏台也就是俗称“雨台”的背面加建晴台,即在面向宗祠正堂的戏台背面,加筑另一台面,而且这一面大都面对开阔的广场,台面也做得远比正对祠堂一面的戏台宽大壮美,这样就形成了一台双面、宜晴宜雨、宜大宜小、宜庄宜谐的奇特格局,面对祠堂的一面俗称雨台,敝口的一面俗称晴台。宗族活动在内,民众狂欢在外,两者兼顾,相得益彰。在镇桥镇的浒崦村可以看到这种经典的戏台。

  再后来,戏台干脆脱离祠堂,单独建在更为空旷的地方。作为乡民们狂欢的场所,戏台的建筑更世俗,更开放,更大胆,更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更富丽豪华,使各宗姓的宗祠反倒相形见绌,往往成为一个村庄的标志性建筑。这种戏台被叫做万年台,大一点的村庄都有万年台,双田镇的横路一个村就有5座这样的古戏台。

  从这惊人的数字可以反映出古戏台群落是赣剧的发源地之一和流布中心。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在他的论著中提到戏剧上有名的“乐平腔”,是在明嘉靖年间由弋阳腔演变而成。此后绵延数百年,并使赣剧“以乐平腔之大名称盛一时”;清代乾隆年间后,乐平已雄踞饶河戏的流布中心位置,班社林立,名伶辈出,观者如堵、如醉如痴。清末民初县境班社居然多达三、四十个,艺人二千余名,更养串堂班、马灯戏艺人,艺人总数近四千,戏曲艺术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有首活灵活现、广为流传的民谣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盛况--“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戏台作为戏剧的演出场所,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鼎盛期。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深厚的赣剧文化土壤,从古至今,在这块沃土中成长起来的著名剧作家和著名戏剧艺人粲若繁星、代不乏人。

  早在元代,乐平就出了个著名的剧作家赵善桥。他的剧作被后人誉为“蓝田美玉”。《孙中山传》曾有记载的清末乐平“混天起义”中,为首的夏廷宜不但是一个一身侠肝义胆的造反英雄,还是位声名遐迩的赣剧(当时叫饶河戏)二花演员。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是知名左翼作家的石凌鹤也是乐平市后港镇大田村的人,他的剧作《血》、《火海中的孤军》、《战斗的女性》、《铁蹄下的上海》、《上前线去》、《十字街头》在抗战时期名噪一时。建国后曾长期担任江西省文化局长,赣剧作为一个地方剧,剧就是由他定名的。


咨询手机:13767339526 订房咨询:13320135600 咨询 Q Q:228849649 邮箱:wydf1973@163.com
版权所有 © 2011-2012 婺源游 www.wuyuanyou.com 备案号:赣ICP备12004400号-1技术支持: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