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佛教历史沿革及主要寺庵和名僧(2)-婺源周边景点旅游攻略-婺源自助游
您当前位置:婺源自助游 >> 旅游攻略 >> 婺源周边景点旅游攻略 >> 浏览文章

黄山佛教历史沿革及主要寺庵和名僧(2)

黄山佛教历史沿革及主要寺庵和名僧(2)20124144731983

作者:佚名2017-05-02 20:34:53 文章被浏览:文章来源:黄山志


  寺庵

  祥符寺 前身为汤院,唐开元十八年(730),志满和尚始建于桃花峰麓的桃花涧。大中五年(851),徽州刺史李敬量梦见白龙,移建于汤泉对面,号为龙堂。天祐二年(905),歙婺衢睦观察使陶雅重建,复名汤院。南唐保大二年(944),敕名灵泉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敕名祥符寺。寺为宫殿式建筑,古朴轩敞,外有回廊。四周群峰耸秀,汤泉生香,古木青翠,幽静秀雅。寺壁旧有“云谷樵夫”罗洪先所题之诗二首。其一:“紫翠林中便赤脚,白龙潭上看青天;药炉丹井知何处,三十六峰烟月寒。”其二:“何年何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欲起轩辕问九鼎,道衣重侍玉虚君。”民国《黄山指南》记载,清乾隆五年(1740)六月初三,大雨三天三夜,山洪暴发,似野马脱缰,浸漫山岭,冲毁寺宇,除幸存一小沙弥外,诸僧淹毙,名寺成为废墟。山洪毁寺时间,旧志记载不一。民国《歙县志》所载,为乾隆二年。

  翠微寺 唐中和二年(882),天竺僧包西来始建于翠微峰下。南唐保大五年(947),敕赐寺额。明嘉靖间(1522——1565),僧佛悟等重修。万历二十六年(1598)连降大雨,山洪暴发,寺宇淹没。弘光二年(1645),僧心空在翠微峰麓,万绿丛中,重建翠微寺,规模较原寺大。曲径通幽,环境雅秀,一时名士高僧,云集此处,香火盛旺。特别是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为地藏王圣诞朝会,届期士女如云,焚香求签,络绎不绝。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僧赵纲、大和等修寺志。咸丰间,太平天国起义军曾居于此。 1949年后,人民政府拨款维修,今为旅游览胜之地。

  福固寺 在轩辕峰神仙洞下。唐天宝六年(747),目轮和尚至此建寺,清咸同年间毁于兵火,光绪二十四年(1898),鄂僧能学重修大殿,太平县人胡继瑷手书“福固”二字寺额。寺宇已废,遗址犹存。

  广福寺 在浮丘峰下,旧名罗汉寺。宋太平兴国五年(980)重建,以“圣寿”为额。乾道(1165——1173)初,改名广福寺。

  松谷庵 在叠障峰下,近五龙潭。初为道观,宋宝祐中(1253—— 1259)松谷道人张尹甫创建。明宣德年间(1426——1435)重建,改为寺庙,名松谷庵。宁国府知府罗汝芳书额,又题“东土云山”四字。堂后“禘黄”二字,祭酒汤宾尹手笔。环境幽静,附近溪潭甚佳。

  杨干寺 在丰乐里。宋宝祐六年(1257)丞相程元凤创建,悬有“第一丛林”额匾。

  新兴寺 在飞龙峰下。宋绍兴十三年(1143)创建,高宗敕额。寺已湮没。

  兰若寺 在采石峰下。宋淳熙中(1174——1189)建,孝宗敕额。寺久废圯。

  乡林寺 在仙人峰下。宋绍定三年(1230)建,理宗敕额。寺已废。

  慈光寺 在朱砂峰下,旧名朱砂庵。明嘉靖间(1567——1572),玄阳道人始建,匾额“步云亭”。万历三十四年(1606),僧普门入山后,玄阳之徒福阳,将亭转给普门,改名法海禅院。后名声渐大,传入宫廷。万历三十八年(1610)秋,普门赴京。由太监马进转奏,万历帝、李太后及郑贵妃,先后赐予佛牙、金佛、七层万佛像,建寺帑银三百两。万历帝敕额“护国慈光寺”。万历四十年(1612)七层万佛像从京城运抵歙县。两年之后,才从岩寺镇运至汤口。万历四十三年(1615)夏,由汤口运往山上,众人抬挽十余日,才运至慈光寺。

  康熙五年(1666),歙人黄氏等捐建大殿,并修藏经阁一百余间,四年建成,共费银四万余两。殿宇金碧辉煌,为当时徽州、宁国二府梵宇之冠。康熙四十年(1701),中洲和尚又募银二百两,维修寺宇。康熙帝御书“黄海仙都”四字,悬于大殿。当时有僧一千余人。

  乾隆二年(1737)三月初一,遭意外火灾,藏经阁焚毁,大殿倒塌,仅将御匾及万佛像抢救出来。慈光寺兴盛一百余年至此衰落。次年,住持僧悟千,略作小修,大殿未再建。至咸丰间,《黄山指南》记载:万佛像毁于兵火,僧人流散,寺宇颓废,景象萧条。僧人素月、性海、明心等留守,多次修补。民国初,住持僧雪岭添造功德堂,重修门楼,塑罗汉等佛像80余尊,悬“钦锡护国慈光寺”匾于山门。至1949年,仅存山门及后殿,面积260平方米,另有东西耳房各200平方米。1963年,人民政府拨款,进行全面维修,董必武题写“慈光阁”匾额。因寺位于登山主道,游人甚多,1980年建临时活动房八幢,计500平方米,成为黄山宾馆的一个接待点。

  寺内尚有千僧灶等古迹。旧有玉印两方,现存。其中明代玉印,边径7.5公分,方形,阴文篆体,文为“文殊真身宝印”,边款“嘉靖己卯年,湖州府乌程县南三桑镇弟子顾风昌敬助”。印背镌有管型把手,与印一体,高10分公。另一方为清代玉印,边径10公分,方印,阴文篆体,文为“黄山圣境大智文殊真身宝印”,边款为“大清光绪庚寅年日,依佛弟子贵筑李培真敬献”。印背镌有玉狮,高12公分。

  云谷寺 在钵盂峰下山坞中。此山坞俗称丞相源,原有歙人汪图南书院。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寓安禅师到此募建掷钵禅院,任住持。崇祯间(1628——1644),歙人傅严题书“云谷”二字后,改名为云谷寺,同里聂炜曾撰文记其事。道光间(1821——1850)曾设坛授戒。宣统三年(1911),一场火灾,寺宇化为灰烬。嗣后由李发周捐款,重建侧房数间,以供游人息足。又有僧人隆光,募化十年,竖起大殿数柱。民国三十二年(1943),肄老五间房等,400平方米。1967年秋,又因火灾烧毁侧房八间。

  1979年,在原址新建餐厅楼一幢,面积500平方米。又建活动房700多平方米。1983年,开工兴建云谷宾馆和登山索道。云谷寺面貌,正在巨变。

  龙吟寺 在白龙桥龙岭石上方。太平人叶秀发曾题诗于寺壁:“竹影残灯暗,苔痕落叶深”。赵汝育和之:“雨过山如画,风生竹解吟”。寺已湮没。

  重兴寺 在醉翁峰北,旧名碧云庵。宋绍兴初建。绍兴十五年(1145)赐额曰“重兴寺”。寺前多松竹,有桃花流水。宋人荀完有诗,“门前春挂一壶山,修竹乔松不可攀,落尽桃花无觅处,应随流水到人间。”寺已久圮。

  兴国寺 在醉翁峰北,与重兴寺毗邻。宋代建,叶秀发曾有游寺诗记。寺已废圮。

  半山寺 在龙蟠坡下,中沟左侧,依山而筑。民国十三年(1924)夏,江宁观音庵僧人明光云游至此,建佛殿三间,名为无量庵。民国十四年(1925)秋,改名半山寺,休宁人韩寿题额。1956年,黄山管理处重建半山寺,刘伯承元帅手书寺额。

  新罗庵 在钵盂峰下,为黄山最早的佛庵。民国《歙县志》记载: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东国沙门结茅于此”,名新罗庵。东国僧在此枯坐三十余年,人称异僧。新罗,朝鲜古国名。东国,指新罗。康熙十三年《黄山志》记载,唐代诗僧岛云,慕东国僧掷钵之异而游黄山,留有《怀古》、《仙僧洞》等诗篇。《仙僧洞》诗中有“先朝曾有日东僧”之句。庵久废。

  丁公窟 在水帘洞右,唐代始建。此处山径陡绝,苔滑路险,攀涉艰难。歙人程师杜有诗:“涉险丁公庵,探幽水帘洞;长啸和松涛,万壑天风动。”庵久废。

  横坑庵 在云门峰下,与莲花峰相对。唐天宝六年(747)重修。庵前有一巨石,倚伏于溪涧。石上题刻,尚可辩认。庵已久废。

  老庵 在石笋峰下。宋宝祐中(1253——1258),道人张尹甫创建。久废。

  墨浪庵 在白龙潭上方,以明僧墨浪住此而得名。原有茅蓬数间,久废。清康熙四年(1665)曾重建,亦已湮没。

  天海庵 在平天矼,明僧心月创建。僧在一重修,已久废。

  镜台庵 在曹溪,面对黄山诸峰。明潘之恒命名。已废。

  桃源庵 在桃花峰下桃花源。相传轩辕黄帝采药于此,亦名药谷庵。内有静室,明人余书升曾隐居读书。庵前桃花溪中多巨石,洪涛直泻,浪花飞溅。因又名“狎浪”,陈眉又题“飞白”二字为庵额。已废。

  卧云庵 在天海,近炼丹台。明僧无相建。久废。

  云涛庵 在云门峰藏南壑,明代始建。面对莲花峰,峡谷中怪石累累,风涛出没,飞云变幻,因名云涛庵。庵宇废圮。

  颖林庵 在石笋矼。明人余书升建,二层楼阁。楼上供佛,楼下为静室。周围峰峦奇异,气象万千。旧悬陶珽题联:“自疑骑日月,我欲小蓬莱”。庵久废。

咨询手机:13767339526 订房咨询:13320135600 咨询 Q Q:228849649 邮箱:wydf1973@163.com
版权所有 © 2011-2012 婺源游 www.wuyuanyou.com 备案号:赣ICP备12004400号-1技术支持:三人行网络